在种枣的地方,我们会经常听到有关于枣的一些谚语,比如说“七月十五红一圈儿,八月十五落一竿儿”、“七月十五花红枣,八月十五吃罢了”、“七月十五花红枣,八月十五晒红枣”等等。正好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,不知道晒枣这种比较传统的加工方式还有多少地方在运用。
所谓的“七月十五花红枣,八月十五晒红枣”,这句话主要说的是枣的生理物候期。也就是说,在农历七月十五的时候,枣开始着色,而到了八月十五,大多数枣都开始采收了,进入加工贮藏的阶段。
以前说过一次关于枣采收期的话题,今天我们在借晒红枣这个话题来说一次。
实际上,枣的成熟期,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,即白熟期、脆熟期和完熟期。
所谓的白熟期,就是枣的果皮绿色减褪,呈绿白色或白色。果实肉质松软,果汁少,含糖量低。如果是用于蜜枣加工,可以在白熟期采收。
而脆熟期,就是从梗洼、果肩变红到果实全红,质地变脆,汁液增多,含糖量剧增的阶段。如果用于鲜食和醉枣加工,可以在这个时期采收。
到了完熟期,枣的果皮红色会变深,微皱,果肉近核处呈黄褐色,质地变软。这个时候果实已充分成熟,如果用于制枣干,可以考虑在这个时期采收,因为出干率高,色泽浓,果肉肥厚,富有弹性,品质好。
所以,选择什么时候采收,是需要根据我们的用途来选择适时采收期的,因为只有适期采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枣优良品种的特性。如果过分早采或晚采,都会严重影响枣果的商品质量和产量。
一般来说,对于鲜食品种,过于早采的果实果皮尚未转红,果肉中的淀粉尚未充分转化成糖,汁少味淡,质地发木,外观和内在品质都会受到严重影响。而晚采又会使果实失去松脆感,且不易贮放。
而对于我们用来制干的品种,如果早采的话,不仅会导致干枣果肉薄、皮色浅、营养含量低、风味差,严重影响质量,而且制干率低,对产量影响也很大。所以最好是在晚熟期采收最佳。
现在对于很多栽培枣的人来说,用于鲜食的量实际上还是挺少的,只有少部分用作鲜果来鲜食销售。另外,还有部分会被用于制成蜜枣、醉枣、枣茶、枣汁、枣饴糖等制品。其他绝大部分都会被用来制成干枣。而加工干枣,其中有个环节就是上面说到的“八月十五晒红枣”。
晒红枣,也许在大规模或者专业的红枣种植户,也或者种植区域来说,这种传统的加工方式可能都不再采用了,而是选择通过烘烤的人工加干燥方法来进行加工。但依然还有部分人会选择采用自然干燥,也就是“晒红枣”的方式来加工。
枣制干是将完熟期的枣进行采后脱水,使枣含水量低于25%~28%,达到入库标准,以保证干枣在存放、运输和销售中不发霉、不变质,保持枣果的优良品质的过程。而其中,通过自然晾晒的方式,就是制作枣干的一种比较传统的方式。
自然制干的方式,就是利用太阳光自然晾晒制干枣。这种方法无疑是一种节能、能较好保持枣果原有的优良品质、设备简单、简便易行的制干枣方法。不足之处就是晾晒过程中枣果容易受到污染,不利于无公害枣的生产,遇到阴雨天易造成大量烂果,效益降低。
具体的晾晒方法是在平坦、向阳、无积水的地方选择晾晒场,用砖、秫秸作铺架,并在上面铺上一层竹箔或苇席等。然后在有阳光的天气,将枣均匀地摊在箔上,厚6-10厘米,暴晒3-4天。暴晒过程中每隔1小时翻动1次,夜间将枣堆积在箔中间成垄状,用席盖好。暴晒3-4天后,每天早晨将枣摊开晾晒,上午11点将枣摊积起来,下午2点以后再将枣摊开晾晒。
这样晾晒一个阶段后,果皮出现细线皱纹,手握有弹性,这时可将枣合箔堆积,用席封严,每过几天揭席通风3-4小时即可。在枣的晾晒过程中,注意晾晒前要按照枣的成熟度进行分类,分别晾晒,这样晒出的枣干湿度才能一致。分类时拣出虫、烂、伤、病果。在晾晒期间,也要不断根据含水量进行挑拣分类,把含水量不一致的枣进行分箔晾晒。